核酸检测公司何去何从?

   日期:2022-12-08     浏览:197    评论:0    
核心提示:12月6日,北京调整了全市核酸检测查验措施,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此之前,上海、广
 12月6日,北京调整了全市核酸检测查验措施,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此之前,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地也先后优化了核酸查验政策。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1)在过去两年里乘上风口的核酸产业,未来还能否持续运营?

 

 

(2)超过2000%的同比净利润增速,将以什么方式继续下去?

 

 

(3)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是否还能笃信核酸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

 

 

年初至今,Wind新冠肺炎检测指数(8841315.WI)和新冠抗原检测指数(8841559.WI)分别下跌12.74%和小涨2.37%——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匹配得上核酸产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涨幅,资本市场似乎早就精准地预判到了这个产业今天的结局。

 

 

《巴伦周刊》中文版根据从上述两个指数中,抽取各自市值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合并重复覆盖的企业,筛选出1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样本。2022年前三个季度来看,这15家公司营收的平均同比增速达251.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平均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196.56%。

 

 

在上表中,九安医疗、亚辉龙、万泰生物三家公司,无论是营收同比增速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位列前三。但这三家公司却反映出三种截然不同的业绩逻辑。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上述公司相对有长期业绩支撑的两个方向在于——

 

 

(1)转向新冠抗原检测市场。随着多地对核酸检测的调整,国内抗原检测的C端需求有望放量;

 

 

(2)从新冠核酸检测拓展到其他检测项目。在各类体外检测中,原材料领域和终端试剂具有相似性,或将带来更长时间维度的业绩持续性。

 

 

九安医疗:抗原检测+海外销售

 

 

众所周知,年初多次的涨停跌停令九安医疗成为了2022年最大的“妖股”之一,4月15日盘中股价一度来到98.03元,但此后股价一路下跌,10月11日盘中股价仅40.92元。

 

 

该公司的业绩主要来自于iHealth试剂盒,而iHealth主要“通过美国子公司网站及亚马逊美国电商平台进行to C端的销售”。2022年半年报显示,分产品来看,iHealth系列产品的营收占比高达99.08%;分地区来看,海外销售营收占比高达98.48%。

 

 

那么,九安医疗超30000%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可以代表一种业绩逻辑,即海外在疫情面前“躺平”,抗原检测具备相当的C端需求量。类似“抗原检测+海外销售”的企业,还有万孚生物,以及市值体量相对较小的安旭生物、东方生物和奥泰生物。

 

 

而上述业绩增长逻辑,有没有可能被复制为“抗原检测+本土销售”?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出现,且近期在不断加速。但若要具备普遍性,有两个问题仍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1)应用场景依然缺乏。在国内,抗原检测虽已经开始被广泛接纳,但转化为业绩有滞后性,因此目前应用场景仍然是相对小规模的To B或To G市场。这延伸出的新问题是,To B及To G业务令抗原检测生产商面临着较大的回款压力。在前述15家新冠核酸、抗原检测企业中,一半以上的公司在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长没能跑赢应收账款的增长。

 

 

(2)抗原自检结果仍未被普遍承认,这直接影响对抗原检测产品的需求。现阶段核酸查验措施虽有调整,但还没有被全面取消。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11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更被人熟知的名称为“二十条”)中,核酸检测依然是防控各个环节所认可的唯一结果。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也仅仅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

 

 

换言之,九安医疗之“妖”在A股公司中几乎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抗原对大部分公司业绩形成实质支撑还需要时间。

 

 

亚辉龙:疫情改变业务结构

 

 

这家去年5月17日登陆上交所的医疗器械公司,曾是一家体外诊断代理销售公司。代理业务曾经是公司营收的核心,占比近七成。但随着代理业务占比的下降,公司业务转向毛利率水平更高的资产试剂和耗材,在新冠疫情中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都有了高速增长。

 

 

亚辉龙招股书显示,随着“公司被列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全国性名单”,“公司新冠产品进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名单后,公司新冠试剂及仪器的境外订单需求快速上升”。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新冠产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2.64亿元,同比增长2556.96%。

 

 

亚辉龙所代表的是典型的由疫情而催生出的增长逻辑。像亚辉龙这样原本是医疗器械代理商,在疫情后业务迅速向新冠检测倾斜,一种猜测是,公司看到了新冠核酸、抗原检测的巨大市场,从而对公司经营进行了调整。

 

 

据《金融时报》报道,今年以来提交上市申请的“核酸检测”概念企业包括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其中,康为世纪(688426.SZ)已于10月25日成功登陆科创板。

 

 

而根据要求,A股主板上市要求三年累计营收超过3亿元、净利润要求三年盈利且累计超过3000万。科创板上市要求最近一年营收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收增长率均不低于30%,并要求两年盈利,且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

 

 

毫无疑问,只要有核酸、抗原检测的硬性规定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亚辉龙”们趋利而为,也会有越来越多类似企业走向二级市场。不过,11月2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均表示,将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截图:上交所官网

 

 

万泰生物:新冠之外的故事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今年三月对万泰生物的报道中指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成绩,三分靠实力,七分靠时运。实力在于其包括HPV疫苗在内的疫苗业务,运气在于,公司上市伊始,赶上了全球疫情的暴发,为其带来了体外诊断业务的增长。

 

 

万泰生物则是另一种典型,即自身拥有强大的核心业务,核酸检测只是补充。类似的公司有复星医药、华大基因等,但能够保持万泰生物般的高增长绝非易事——复星医药今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同比萎缩了31.15%,同期华大基因则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分别为12.38%和47.16%。

 

 

复星医药在2022年三季报中称,“由于市场波动等因素,本集团所持有的BNTX股票于报告期末的股价较2021年年末下降,BNTX股价变动致公允价值损失等净影响约11亿元。受所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影响,本集团前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为-4.05亿元,同比减少14.94亿元。”需要提出的,复星医药同时也是新冠特效药概念股,今年上半年,制药业务的营收比重占67.14%。

 

 

华大基因则称,2022年1-9月,“因全球防疫政策变化,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总体收入较2021年同期基数有所下降”,而“剔除新冠业务变化情况,公司常规业务板块较上年同期总体实现了增长”。

 

 

这样看来,这类公司讲述的是一个区别于其他新冠检测概念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它们在享受新冠疫情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展现出新冠之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疫情迟迟未能完全被消解、由此带来的特效药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在整个医疗与健康市场中,除了新冠疫情相关之外的其他机遇。

 

 

由此,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做出如下回答:仅仅以核酸、抗原检测为核心业务,断然无法继续支撑如今这般高增长业绩;这类公司在公开市场上的表现,大概率也将因基本面改变而褪色;而在核酸和抗原业务外,能否寻找到其他业务增量,将决定这些公司的长期成色。

 

 

而在正式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今天,Wind新冠肺炎检测指数(8841315.WI)反而上涨了2.45%。

 

 

来源:巴伦周刊

网站专用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