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其实并不是亏本买卖?

   日期:2022-07-20     浏览:179    评论:0    
核心提示:作者|熊丙奇近日,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一事,在网上引发争议。该校回应称,学校已经关

作者|熊丙奇

近日,“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一事,在网上引发争议。

该校回应称,学校已经关注到网上对此事的争议,后续学校人事处会统一进行回复。湖南省教育厅也表示,目前有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首先有两点需要指出。其一,有网友质疑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是“野鸡大学”,很显然,这不是“野鸡大学”。与其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不太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如果拿到的学位,教育部不认可,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新京报记者也查证出,菲律宾Adamson University (亚当森大学) 的确在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推荐的高等院校名单之中。文凭不被承认的“野鸡大学”与文凭被承认的办学质量不高的大学,还是两回事。

其二,不需网友质疑,邵阳学院的办学者,就清楚地知道,这所大学的博士含金量并不高,但仍旧选择这所大学,他们显然在意的不是质量,而是怎样快速让教师获得博士学历。

据报道,邵阳学院一名二级学院院长直言,“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 邵阳学院官网

| 邵阳学院官网

这个回答点出了关键所在。它就是一个目的性明确的“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工程”。

有网友质疑学校花1800万巨资“引进”“水博士”,而如果进一步分析提升教师学历所获得的利益,会发现,学校这么做,有其“现实合理性”。

对邵阳学院送在职教师出国读博,一些网友不理解:国内博士培养规模很大,为何舍近求远?我国每年博士招生规模超过10万,且博士就业难情况也不十分理想,为何不借此机会招聘博士?

网友有所不知的是, 地方本科院校凭学校实力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同时还面临在职教师占据大量编制的问题,在不增加教师编制情况下,提升教师学历,可行的办法就是鼓励教师在职读博。

虽然国内高校博士招生规模扩大,但申请读博并不是想申请就申请,而且,由于加强了对博士培养质量的要求,获得博士学位也变得更难,很多需要延期毕业,花四五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但学校有短期内快速提高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选一条符合政策的“速成博士”之路,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以前,这只是个别教师提升学历的规划,有点上不了台面,甚至被质疑是“混文凭”。现在,却可能成为“学校工程”。

这不是邵阳学院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做法,只需稍微检索,就会发现还有类似运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模式基本都是:找一所国外不知名的高校,组织教师统一去该校读博,对专业没有严格要求,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大致在两年左右。那些与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合作的外国大学,也俨然成为“博士加工厂”。

“批量速成博士”,有什么好处?

网友质疑这些博士的质量,但“批量速成博士”,被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视为突破与创新,且受到本校教师的欢迎。对在职教师来说,为评职称、申请课题,本就想提升学历,既然有学校组织关怀,统一组织提升,何乐而不为?

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职教师自行读博,也曾和学校闹出一些不愉快,有的教师享受学校鼓励在职教师读博的优惠政策,获得博士学位后却想跳槽,学校只有以高额赔偿阻扰。媒体对这类事件多有报道。

学校统一组织在职教师到国外不知名高校速成博士,可减少这类纠纷,这些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后,很少会跳槽。对于学校来说,最终想要的是教师博士学位的比例,是什么博士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

那么,为何高校这么在意教师的博士学历比例?想尽办法提高呢?这是因为,教师的博士学历比例,是学校要从学院更名为大学、申请硕士点,以及评价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

2006年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对于想把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是办学最重要的指标。

邵阳学院“十二五”末期的教师队伍学位结构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80人,占7.4%;该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306人、占20%,其中35岁以下博士168人,占博士比例的55%。显然,这是奔着更名大学这个目标去。

而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就是巨大的办学提升,因而成为很多地方高校学校领导的首要任务。

更名大学后,不但可以拓宽学校办学的空间,还可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在招生时,大学之名也会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表面上看,这是高校办学追名逐利,而从深层次看,这是管理、评价高校的体系机制,客观上刺激了学校办学功利化。

提高教师中的博士学位比例,除了为更名成大学、申请硕士点、建设一流学科等创造条件,如在职教师获得的是国外大学博士学位,也可提高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的比例,进而提高大学的国际排名,可谓“一举多得”。

 

可见,这个看起来不划算的项目,并非如一些网友所说的花这么多钱引进“水博士”是亏本的买卖。

回到这件事的本质上,我国必须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以引导高校安于自身定位,聚焦提升办学质量。

尤其在管理改革方面,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现代治理,比如应提高对高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减少按学校身份拨款。在评价改革方面,也要淡化对高校的行政评价,推进专业评价,破除高校存在的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评价问题。

本文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主编|张丰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