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为讲好“人不负青山”系列故事,凝聚保护生态的山东力量,未来一段时间,凤凰网山东将聚焦山东政府、企业、个人的生态“呵护行动”,尤其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方式推动保护生态等领域,挖掘这些行动背后的故事,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贡献“智慧”,献礼党的二十大。
本期推出首篇——黄河岸边崛起的山东“呵护”力量(一)。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山东的“黄河行动”以生态保护为先,那么又如何让这种理念落地呢?济南、菏泽、东营等沿黄3市因地制宜创新落地方法,或是陆海统筹,或是携河跨越,或是打造沿黄安全工程,让黄河成为安澜生态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引人关注的是,报告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自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重视黄河既是国家战略所指,也是山东发展所需。
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为要,于是看到,从黄河入鲁第一站的菏泽市,构建生态走廊、打造黄河主题公园,到黄河下游流经最多区县的济南,携河北跨,打造黄河下游中心城市,再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构建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更多的城市是精准聚焦,形成合力,演绎了一曲人不负青山系列“大合唱”,推动山东在黄河生态保护领域的走在前……
鸟儿乐园,“生态饭”的实践
海天相间,水波粼粼,飞鸟翔鸣,时而俯冲下来掠向鱼虾,时而踮起脚来闭目养神……这不是在视频里点映的纪录片,而是黄河三角洲的真实场景。
浩浩荡荡的黄河在纵横万里后,缓缓的在东营市垦利区流入渤海,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里是国内少见拥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地方,也是“鸟儿天堂”,每年有超过600万只的鸟类在此迁徙、越冬。
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早在1992年10月,国家在这里设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比其他的湿地,黄河三角洲作为退海之地,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沙资源是黄河口湿地生存和发育的根本,上世界90年代,黄河一度断流超百日,这也让黄河三角洲的治理陡增难度,
黄河水沙量是否丰富,决定着河海交锋的胜负,关系着陆与海的此消彼长,因此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必然要坚持陆海统筹。
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实施调水调沙,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机。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以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并自2019年开始,开启了新一轮湿地修复之路。大流量生态补水期间,河海交汇线向外最远扩移达23千米,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趋势,增强了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
同时,作为黄河入海口的垦利区,2018年以来,重点实施退养还滩工程,拆除垦东海堤东侧的围海养殖池塘,修复岸线岸滩,恢复近海与海岸受损海域生态功能和自然属性。项目实施后恢复滨海湿地面积5000多亩,修复海岸线3公里左右,有效提升了岸线、岸滩生态功能。
“十三五”期间垦利区实施了243项水气土废综合治理工程,同时谋划实施了系列工程,累计恢复湿地478公顷,修复潮间带植被918公顷,造林6600公顷。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让黄河三角洲甩去上世纪90年代的断流和湿地被侵蚀“包袱”,遇天气晴朗、海流稳定时,黄色和蓝色的两种海水交界处呈现“黄蓝交界”的景象,蔚为壮观。
不止景观上的改变,“哪儿环境好,鸟儿知道”,生活在这的鸟儿也多了起来。
鸟类由上世界90年代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68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当然,守着好生态,这里的人也吃上了“生态饭”,这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由“我需要生态保护”向“生态好了生活也变好了”再到“我想生活更好生态要更好”的观念转变。
依托良好生态,东营市积极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例如投资5.3亿元完成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红滩湿地景观进一步提升。投资1.9亿元建设舟游白鹳湖、黄河入海流主题VR体验馆等项目,丰富入海文化体验项目。新建成观鸟屋、观鸟驿站,可让游客在尽可能不惊扰野生鸟类的基础上,实现观赏、拍摄。
在中心城区,东营市巧打“湿地”文化牌,加快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一批湿地项目,并打造成集“蓄洪、生态、旅游、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湿地风景区。
例如垦利区成功打造全区全域旅行的“旅行+农业”的“稻田画景区”实践。每年的万亩稻田画也推陈出新,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欣赏,成为了集水稻生产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并且,自2018年以来,垦利区打造了集“育苗、养殖、加工、电商、旅游”于一体的渔业“新六产”示范区——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项目,让盐碱地的小螃蟹变成大产业。
不止垦利区,如今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生态惠民画卷,在黄河三角洲上铺展开来。
牡丹回响,黄河畔的“守土有责”
黄河在东明县入鲁,用水串联起菏泽的诸多县区。在一水之隔,有一个风景区也把菏泽沿黄的区县串联起来——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
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从东明县至鄄城县,依托黄河大堤而建,水利工程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景区风情线,景区内除了可以看到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河段,还有“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洼”的“二级悬河”。
这是菏泽面对黄河的态度:要守护好“母亲河”。黄河流经菏泽市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四区县,深深影响着菏泽的一方水土,菏泽对待黄河的态度就是面对自身发展的态度。
守护好黄河,菏泽明确了沿黄区域重要生态廊道功能定位,狠抓水体、河岸系统治理,境内黄河水质逐年改善、绿量逐年增长。
菏泽市沿黄4县区中,虽工作侧重不同,但在生态保护领域均可圈可点。
以东明县为例,其严防保护缺位,积极构筑沿黄绿色生态廊道——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治理,实施洙赵新河、五里河、万福河、东鱼河等生态修复工程,提升重点区域生态功能。
再比如东明县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化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攻坚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提升黄河滩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趟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可以比较清晰地感知,东明县的“黄河行动”融入发展大局,让这项呵护行动得以和自身高质量发展相配合。
同时,东明县立足安全本位,切实保障黄河下游长久安澜,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加强黄河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坚定不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东明县是菏泽市区县的代表,同时也为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做出了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传统理解上的保护黄河自然生态,菏泽市做出了更大范围上的努力——守护黄河生态,也守护生活在黄河滩的人。
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185公里,黄河滩区生活着14.6万人,如何让滩区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是菏泽一直努力的方向。
李村镇郝寨村是菏泽市牡丹区唯一的黄河滩区村庄,村里有224户,户籍人口901人。
由于黄河改道,村庄距离黄河主河道最近处50米左右,该村人均耕地仅0.4亩,“我家离黄河最近,祖祖辈辈都在黄河边上住,一发大水我们都害怕”,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饱受黄泛之苦,他们盼望着搬出黄河滩,安居新家园。
安居富民工程,让郝寨的群众燃起了希望。郝寨新村工程于2017年10月24日开工,是牡丹区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总投资近6000万元,建设224套新房,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
在政府、监理、监督、群众代表的监督之下, 2019年1月8日开始选房搬迁,是山东省全面启动滩区迁建以来,第一个实现搬迁入住的外迁安置社区。
为让人们安居乐业,在新村的户型设计中,迁建新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适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实用户型。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安居的基础上,郝寨村还将村里的部分土地进行了流转,郝寨村的旧址,将作为李村镇黄河风情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住宿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高效旅游生态农业区,目前已建成紫菏香草园、浪漫玫瑰园、黄河部落、黄河生态园、黄河公园等龙头园区。
郝寨村村民新生活充满了美好,菏泽“力争上游”的生态呵护也走进现实……
携河北跨,做足水文章的发展跃升
对于生活在济南的人来说,黄河是一条熟悉又有些许陌生的河流——住在黄河边,饮着黄河水,品尝着糖醋鲤鱼,但若真的问起黄河流经济南的哪片区域,可能极少有人能说全。
具体来看,黄河流至济南,上起平阴东阿,下止济阳仁风,自西向东流经9个区(县),绵延180余公里,占山东黄河河道总长近三分之一,济南也是黄河下游流经区县最多的山东城市。
只是,黄河曾一度制约济南发展,黄河济南段居河之下游,河道窄深,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
如今,黄河济南段也经历了从害河、治河再到努力实现幸福河的嬗变,尤其是在治河环节。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济南就提前行动起来,策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行动、黄河安澜保障行动等十大行动,安排部署了64项任务。
盖家沟险工所在处,是黄河在历城区的起点,也是黄河在济南的第九道急转弯,正是这个近乎直角的转角,造就了鹊华“视廊”上鹊山、华山、九曲黄河“同框”的壮美景观。
如今日近傍晚,登顶华山,极目远眺——鹊山相望,大桥飞架,黄河九曲,夕阳晚照,历史上传世的经典鹊华秋色,如今在华山有了新的观赏体验。
这基于历城区在前期治理、保护方面的努力。
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历城区启动了沿黄15.9公里的生态工程建设,同时在沿黄关键区域历城区华山街道,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通过严格落实河长制,组建黄河滩区综合治理联合执法队、启动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历城区段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等措施,确保“蓝天、碧水、净土”。
一组组数据,例如拆除黄河滩区140余处、21.2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重点整治露天烧烤、危害森林防火安全等黄河滩区破坏生态环境问题100多处,绿化提升2200平方米,外立面粉刷2900平方米,仿古树脂帽900米等,能窥得历城区为做好治理这项工作的付出。
去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这是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是济南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对济南未来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同样是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是“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起步区跨黄河两岸,旁边还有小清河和徒骇河,“水”是起步区的显著特征。根据建设方案,起步区将“探索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的城市发展方式,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水生态”是起步区发展之基。
在推动过程中,起步区将统筹三水共治,打造水生态典范,开展类似重点河流及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治理,实施精准化、“点穴式”治污等行动,到2025年市控及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达到100%,形成有河有水、有鱼有草、岸绿河清的美丽河湖景象。
不仅是历城区、起步区,在章丘区,推进以沿黄河沿线规划布局黄河生态大走廊为代表的“四廊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做足水的文章成为章丘“黄河作为”的关键词。
以点带面,济南的区县行动,也是济南过去一段时间携河北跨提升城市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相比其他山东沿黄城市,“水文章”是济南关键词,这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需,也是济南水资源主要来自黄河的城市自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于黄河而言同样如此。
对有志于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而言,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过程中,仅就生态保护而言,仍有海量的工作去做,不止水文章。
对山东这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而言,不止东营、菏泽、济南,需要更多的“呵护”力量和持久的努力……
下一期:黄河岸边崛起的山东“呵护”力量(二),看泰安、德州、淄博沿黄3市如何为黄河安澜创新落地方法,又如何让生态绿色成为城市发展代表色。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