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女教授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在抑郁症方面有重大发现

   日期:2021-10-03     浏览:274    评论:0    
核心提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月30日公布第24届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名单。五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她就是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月30日公布第24届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名单。五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她就是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执行主任胡海岚。胡海岚教授因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成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该奖项由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已遴选出122名获奖者,还在超过115个国家资助和表彰了3800余名富有潜力的青年女科学家,奖金为每人10万欧元。

 

 

2019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一条官微: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岚教授,获得国际大奖。《人民日报》评价胡海岚是“亚洲第一人!实力与颜值双爆表。”胡海岚教授获奖,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并且上了微博热搜。

 

 


           这项大奖首次颁给亚洲人

 

 

胡海岚被称为“亚洲第一人”,为何有这么高的荣誉?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第12届 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为胡海岚教授。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

 

 

在获奖依据中,评奖委员会写道:“此奖为表彰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她对系统神经科学中尖端前沿技术的驾驭,而她本人正是这些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她在系统神经科学这一进展快速且竞争激烈的领域成果辉煌,建树卓越,备受瞩目,特予此奖。”

 

 

IBRO-Kemali国际奖,旨在全世界范围内表彰在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每两年评选一位。奖金为25,000欧元,获奖者将受邀在欧洲规模最大、每两年一次的欧洲神经科学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胡海岚教授 浙大供图

 

 

胡海岚,目前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

 

 

2008年,她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2015年加入浙大。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曾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强者愈强”有科学依据

 

 

胡海岚在脑科学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学术论文。

 

 

2017年7月,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长文《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这一成果,是胡海岚团队发现了“强者愈强”的现象与大脑活动密切相关,“强者愈强”可以被人为控制。

 

 

研究的对象,是老鼠。为了方便理解,称呼其中一只老鼠,叫豆豆。老鼠的世界存在等级,豆豆的等级是比较低的,所以其他老鼠经常“吃饭睡觉打豆豆”,可怜的豆豆只能被打。

 

 

2015年,胡海岚教授应邀《细胞》杂志子刊《神经科学动态》杂志写综述,当时的封面就是胡海岚实验室的主角——小鼠。

 

 

当研究人员让豆豆和其他老鼠在一根狭长管子里相遇时,豆豆总是会主动退出或者被更强的老鼠推出管子。

 

 

研究人员观察两只老鼠在管子里互相推搡时发现,当小鼠进行推挤或者抵抗住对方推挤时,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的活动会有显著增加。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所在区域

 

 

(图片来源:mybrainnotes.com)

 

 

这项结果提示,有可能前额叶皮层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控制着小鼠在对抗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决定了谁在社会竞争中更强大。

 

 

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刺激老鼠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被刺激过的弱小的豆豆,突然逆袭,变得自信而英勇,推挤得更加用力,并且能够坚持更久,最终将原先比自己强大的小鼠推出了管子,赢得了这次竞争。

 

 

经历了6次以上的胜利后,曾经羸弱的豆豆已经所向披靡:它可以不再借助科学家的帮助,一直保持胜利。

 

 

这个实验,证实“强者愈强”背后的神经学机制,表明它真的能够让大脑发生长久持续的改变,而并不光光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胡海岚说,“通过在相对简单的比赛中获得成功经历,将有助于重塑相关的脑环路(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在更困难比赛中获胜的可能。先天的弱势,也有可能被逆转。”

 

 

所以,在做一件难的事情前,先做几件简单的事情,树立信心,这是很有道理的。

 

 

发现抑郁症治疗新思路

 

 

2018年2月《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中文标题分别为:《氯胺酮阻断外侧缰核簇状放电的快速抗抑郁机制》《星形胶质细胞中Kir4.1驱动外侧缰核神经元簇状放电介导抑郁症发生》,主要阐述了抑郁症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

 

 

在当时召开的发布会上,《自然》杂志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说,抑郁症在全球已经影响超过3.5亿人,也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上甚至超过了癌症。

 

 

每期的《自然》杂志,只有十几篇短文和两三篇长文,而这次胡海岚教授团队一次性就发表了两篇长文,可以说它将会对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胡海岚教授团队发表的两篇长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两篇长文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

 

 

一、发现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叫作缰核的放电方式密切相关;

 

 

二、发现氯胺酮可以完全阻断这种簇状放电,通过和缰核里一个离子通道的结合。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绪;

 

 

三、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团队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在胡海岚团队的努力下,原先抑郁的小老鼠也开朗了。

 

 

胡海岚教授说,氯胺酮用来治疗抑郁是以毒攻毒,在临床上还没有获批。现在大家解析了它的脑机制,将有助于研发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的抗抑郁药物。虽然药物的研发道路漫长,但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迈出了第一步。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像胡海岚这样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向他们致敬!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都市快报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