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找人”,积极发现民生痛点

   日期:2020-11-09     浏览:258    评论:0    
核心提示: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缪一知9月11日,按惯例每年一次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指出: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缪一知

9月11日,按惯例每年一次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民生保障服务,将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及时覆盖所有困难群众。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保障。他强调,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审批和监管也要体现服务理念,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能亮丨“政策找人”,积极发现民生痛点

这宣示了政府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谓进一步把服务意识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国内外疫情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固有的困难或许会加剧,一些全新的困难可能会产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更加积极地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不是让群众费劲地搜寻有什么政策能帮到自己,而是政策制定者积极发现民生“痛点”,对症施策。
 

“人找政策”时,需求方有寻求政策的积极性,但有让政策出台的困难性。而“政策找人”意味着实施政策的便利性,但确认何种政策被需求,却有一定的信息成本。换言之,“政策找人”具有主动性,因此,政策在“出发”前,就应对自身的定位和目标有清晰认识,这实际上需要政策制定者先有信息输入,再有政策输出。因此,创造条件,为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就很重要。需要在传统的政府决策调研机制外,多管齐下地建设“政策找人”的立体体系。

对此,以互联网舆情为代表的非正式的问题暴露机制,当然是一个重要维度,但更为正式的种种机制的潜能,也应多多激发。

一是进一步利用政府信息接收平台的“大数据”。我国各地政府在传统的信访体系外,已普遍建成以“12345”电话为代表的民众建议和投诉的信息平台,积累了大量数据。这种信息接收体系的功能如果只是为个人排忧解难,就还是局限在“人找政策”的层面。无论具体个人的具体问题被解决了与否,政府部门都应该从一桩桩来访来电来函中评估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

有时候,十个人投诉的问题或许仍然只是一个特殊问题,而三个人投诉的问题却可能代表一百个“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化被动为主动,予以深入研究,才能顺藤摸瓜地发现病灶,并实现相应的“政策找人”。

值得指出的是,在疫情治理期间,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下沉性得到了更多强调,填表执行力度高,海量信息每日上传。但这些信息流不应只是承载机械一致的打卡式数据,而可以破除形式主义成分,成为群众困难信息、特别是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困难信息的收集渠道。

二是大力发挥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作用。“政策找人”不是说闭门造车地发明个政策,然后看谁合适来套用,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形,合理、有序、扎实地满足民众的优先需要。这是个系统工程。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治素质高、行业分布广,又有参与国家政治的基本职权和调研建策的传统。当此之际,他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更深地参与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专业性、亲民性,为“政策找人”的精准定位提供指导。

三是鼓励正式的媒体起到汇集民意的作用。“政策找人”并不是看谁调门高、点击量多,就找到谁门上去,不应该纯粹逐流于舆情,但也不能不顾及舆情。较之分散、短促、受题材“抢眼值”影响明显的新闻头条,正式的纸质和网络媒体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即通过专业的走访、分析,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提炼舆情,为真正需要政策的人代言。

需要强调的是,“政策找人”的提出背景是切实为民众解决困难。所以,不管是从哪条道路走,有关部门和人员均不能回避问题、讳疾忌医,把“没有困难”作为“优秀答案”。

只要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一定会有困难的群众和群众的困难存在,只是困难的表现形式会有阶段和种类的差异而已。特别是“六稳”、“六保”相关的工作和民生基本需求,应当成为当前困难发现和政策应对的重点。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