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国宝回家”的“山西故事”

   日期:2020-11-09     浏览:215    评论:0    
核心提示: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斯远9月23日下午,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行动追缴文物第三次移交仪式在山西省公安厅举行,此次移交2008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斯远

9月23日下午,“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行动追缴文物第三次移交仪式”在山西省公安厅举行,此次移交20080件追缴文物。继2019年以来,通过三次移交,山西省公安厅共向山西省文物局移交追缴文物45493件,其中一级文物257件,二级文物416件,三级文物1314件,一般文物43506件。

晋公盘、伯作彝鼎、义方彝、木胎铜鎏金壶……移交的巨量文物中不乏煌煌“国宝重器”,同时,这也是一部璀璨的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史。在文物专家的眼中,这些文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对应相应的保护等级。然而,这些曾经沉睡在古墓葬、石窟寺,乃至暴露于田野、辗转于文物盗猎者之手的古代文化遗存,任何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充盈着活泼的生命意志,都是裹挟着历史风霜的宝贝。

政能亮丨读懂“国宝回家”的“山西故事”

三次数目巨大的追缴文物移交,是“国宝回家”,也意味着这些“国宝”新的生命起点。同样,山西省对这些文物的处置方式也值得称道。事实上,去年7月开馆的山西青铜博物馆,其所陈列的2000余件展品,绝大部分是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回的“青铜重器”。即将开馆的山西晋商博物馆,也将因为移交的追缴文物而得以充实。以这样让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安放追缴文物,堪称惊艳。

这当然是一个精彩的“山西故事”。山西以此告诉世人,文物或许之前对应某一个具体的墓葬、寺庙,但绝不是哪一个人的私藏禁脔,也不是盗墓者发财的工具或传家的宝器,而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公共品。人们能够在博物馆看到这些文物,也就放心、安心了。

这种“公共性”的实现,并不容易。山西闻喜县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古墓葬犯罪一度极为猖獗,老百姓中间竟然流传着“全国盗墓,闻喜鼻祖”的顺口溜,而与民间盗挖相对应,与盗墓牵扯的是涉黑犯罪,是“保护伞”。山西公安以雷霆手段强力打击闻喜文物犯罪、“打黑破伞”,震慑和遏制了文物犯罪多发势头。全省自2018年5月以来,盗掘古墓葬犯罪保持了“零发案”成绩,即为明证。

这背后,又是另一个“山西故事”。尽管相关法律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公安部门负责打击文物犯罪,但在实践中,在一些地方,打击文物犯罪的价值位阶并不高,远远比不上命案。这也意味着,山西公安自2018年以来雷霆万钧打击文物犯罪、追缴被盗文物,确实难能可贵。正如山西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新云所说,“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打击文物犯罪,守护中华文明,是公安机关的重大使命。”

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山西警方破获文物犯罪案件1456起,抓获文物犯罪嫌疑人2294人,打掉文物犯罪团伙236个。这背后,是各级公安机关尽职履责的努力,是一种对历史、对文明、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伦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公安机关就应该多一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当然,“山西故事”还包括这块土地上拥有的灿烂文明。三晋大地物华天宝、文明灿烂,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和文化大省。在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466处。其中,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509处,占到全国的75%以上,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如何守护好并盘活山西的文物资源,讲好“山西故事”,不容易。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当下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基本遵循。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也是文物保护的底线要求,而保护的目的绝不是藏在深宫,而是要使之活起来,要实现传播价值,“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目前,山西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启动“文明守望工程”,文保力度明显增强。进而言之,要想让文物介入当代人的生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精神滋养,就必须激活沉睡的文物。一方面,不妨多建设一些博物馆,多展陈一些文物,让公众接触文物不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发动、鼓励更多的人行走起来,“游山西•读历史”“游山西•看文物”,这样,馆藏文物也好,追缴文物也罢,才能“活”起来、会说话。

果如此,才算是讲好了完整的文物保护“山西故事”。追缴当然是一种保护,保护必然要激活,激活是为了让社会公众都能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文物的价值实现链条,同时也对应着现实中有关各方的积极施政作为。这是文化传承的故事,也是社会治理的故事,更是使命责任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山西故事”也符合更多的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来源凤凰网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